南京大学资深新闻理论学家丁柏铨教授来我院讲学

(记者熊梅芳)不少新闻专业学生都用过一本名为《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的专业书,而在11月27日,该书的作者南京大学教授丁柏铨莅临tyc1286太阳成集团,与新闻传播系师生进行交流,举行题为“深度报道:概念解析及深度探源”的学术讲座。

下午三点,在艺媒楼1209会议室,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刘传红编审、新闻传播系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丁柏铨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系主任孟霞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丁柏铨教授首先展开“重谈深度报道话题的背景”的话题。在丁柏铨教授看来,进入到自媒体时代,“全民皆记者”的潮流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由此造成纸媒的衰落。然而在这一趋势下,部分纸媒的生存状况却保持良好状态,比如光明日报等,而这源于纸媒深度报道的优势。2014年澎湃新闻的上线让“深度报道”再现雄风,深度报道将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一把利器。

丁柏铨教授对深度报道有自己的界定与理解。深度报道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深度,二是要展现宏观背景,三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预测。丁柏铨教授认为深度报道应当深在以下七个方面:“热点”切入,事实说话,背景分析,思辨色彩,宏观审视,见解独特,意识“超前”。对此,丁柏铨教授以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羊城晚报《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的报道进行了分析讲解。

在谈及深度报道求深涉及的四个方面时,丁教授说:“这四个方面分别是采访体现深入性,思想体现深刻性,视野体现开阔性,背景体现宏阔性。”接着,丁柏铨教授分别以中国青年报《命运备忘录》、澎湃新闻《中纪委邀请作家体验秦城监狱有助反腐作品创造》等报道为例具体进行了分析解读。

两个小时后进入到提问环节。期间,丁柏铨教授回答了喻继军副教授关于深度报道与数据新闻之间关系的问题,对尚媛媛老师关于碎片化阅读背景之下深度报道如何更好进行报道的问题也进行了回应。而广播电视学2013级学生李强就长江新闻与九派之间关于资本办报还是文人办报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此,丁柏铨教授也一一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讲座结束后,我院新闻传播系师生再次对丁柏铨教授表示了感谢。

嘉宾资料:

丁柏铨: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有“新闻与传播学丛书”、“中国当代实用文体写作大系”、大型新闻学术年刊《新闻传播论坛》(已出6辑)。丁柏铨著述颇丰,学术著作代表作为《通讯范文评析》、《新闻舆论引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此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共有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